
从学生到CEO
外资的大量涌入,使这个中部省份的中心城市出现了不同以往的繁荣景象。但汪海发现,在这个拥有400多万人口的城市里,却一直没有适合本地网民发布信息的门户网站。他认为这是一个商业机会。
2004年底,他又创立了自己的第二家网络企业——肥肥网络公司,经营“合肥论坛”,提供本地的网络新闻。这个论坛很快成为合肥市著名的本地网络信息平台,有5万多注册用户,同时有3000人在线。
但一年后,这家企业依旧处于亏损状态。每个月的支出是2万元,广告收入为零。
正当汪海对这家网络企业存与留而挣扎之时,一家国内大型社区网站提出以45万元并购他的“烫手山芋”。他一下子认识到这个论坛的价值,决定撑下去。
今年年初,似乎一夜之间,合肥论坛成了广告商眼里的明星。客户广告投放量从第一个月的3000元,到月均3万元一直到现在的月均5万元。这些广告客户中,有不少来自那些在开发区投资的跨国公司。
外来投资的进入也给任沿海带来了机会。因为大量的本地企业在为外资配套的产业链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它们需要招聘更多的人才。任沿海的“安徽招聘网”今年为他带来80万元的收入,他认为明年这个数字可以达到150万元。
现在,这两位年轻的首席执行官(CEO)不得不面对的是管理员工和公司发展的难题。
“他们昨天还叫你小汪,今天就是汪总。有点难以承受。” 汪海一开始甚至不能适应员工对自己称呼的变化。第一次公司开会的时候,他说话都打哆嗦。
为了消除这种不适应感,汪海开始实行所谓的人性化管理。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每天早上8点半,他带领员工齐颂《羊皮卷》,每两个星期会去KTV里唱歌一次,不定期地带员工一起出去吃饭、旅游。
但他很快发现,虽然与员工打成一片,但是员工们的锐气没有了。很多人开始对这个公司前途感到迷茫。有一次,汪海在厕所里无意听到自己公司两位员工的对话,一位充满疑惑地问另一位:为什么汪总那么喜欢玩呢?
“我才明白一个CEO的工作不仅仅是让员工感觉亲切,而是要把握公司发展的整体战略。”他说,“还必须与他们保持距离感。”
但他还是保留了洗澡的爱好,他的口袋里装满了澡票。这是他与客户沟通的方式。
两个月前,汪海去参加了一个资本推介会,希望能为他其中的一家网络公司找到合适的战略投资者。其实他并不缺钱,他名下的两家网络公司每年为他带来几百万元的利润,但他想知道的是“我们在投资者眼里的位置”。
任沿海不久前也参加了一个IT业的会议,参加的人多是业内著名人士。他说当他看到李开复、李彦宏、周鸿祎时,才感觉到自己与这些人有多大的差距。“而回到合肥,你发现你又很优秀”。
他回来后,正在整理与风险投资商谈判的材料,谈判将在近期展开。他知道要做大,必须有更多资金的进入。此时,在他们所在的这个开发区内,像他们一样的创业企业已经有了437家。
在最近的一天,汪海在开着自己的尼桑蓝鸟车从办公室前往市中心时,遭遇了严重的堵车。这个城市有42条道路正同时开工修缮,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这个城市正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