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部在事发后重申,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中方要求日本巡逻船不得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所谓“执法”活动,更不得采取任何危及中国渔船和人员安全的行为。发言人姜瑜强调,中方将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留做出进一步行动的权利。
中国外交部几日来频繁的向日本政府发出抗议,并提出无条件放人和渔船,并派出渔政船驶向钓鱼岛海域,已表达中国政府和中国军方作好充分的准备。中国就等待提出这几个条件,日本政府是否落实。等待日本对中国渔政船是否作出进一步恶化行动或升级为日本军舰行动。这对日本最近几年修改宪法条例,企图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纳入日本国土。并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周围实行海域实际控制和封锁,作出做强烈的惩戒。近一段时期,美国利用日韩联盟加强对中国的岛链包围,企图在亚太挑唆亚太各国与中国为敌。中国下决心,打蛇先打七寸,对岛链的“张力点”--日本进行一次外科手术式打击,要美国看看中国的最新式反航母和反舰超音速导弹、新式反潜导弹、新式水雷、新式鱼雷、新式火箭弹等一大堆新武器,对日本舰队实施毁灭式打击。中国要美国看看解放军的海军陆战队,重载海航空降旅如何快速登陆日本本岛。中国要美日见识一下,解放军二炮部队如何对日本岛实施导弹对地毁灭性打击,中国空军轰炸机如何携带导弹和新式地堡式巨型炸弹,摧毁日本所有军事地下掩体。要全世界见证一下美日吹牛的导弹防御体系是否有效!这里对日本发出最严厉的警告!不要将中日有好的局面毁于一旦,不要认为有美军保护你,你日本就可以为所欲为,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不都有好似庞大的美军存在吗?结局又如何?中国解放军惧怕过吗?
此次处理“钓鱼岛事件”,中国政府态度鲜明,立场强硬,但在“出招”方面则颇显踌躇。相对于过去台湾处置同类事件,大陆显得更为谨慎,这究竟是何原因?
中日关系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市场,日本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外资来源地,中日两国在经济上具有很高的相互依存度。中日政治关系也很微妙,双方都有借助对方平衡与美国关系的意愿,彼此都不愿意失去这个“筹码”。中日又是东亚的两个大国,中日关系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地区安全稳定带来重大影响。上述因素,自然会牵动中国的决策考虑,希望以“高举轻放”的方式解决“钓鱼岛事件”,也是不难理解的事情。然而,透过这次事件,联想到中国近年来处理领土争端问题的基本做法,人们又不难看到一个重要事实:在服从“大局”的前提下,领土争端问题被有意搁置和刻意淡化,这是造成今天的被动和今后仍然会继续陷于被动的重要原因。这些年,中国始终强调“两个大局”:对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维护和平稳定的安全环境。正是在这种“大局观”的指导下,中国长期以来对领土争端采取了高度克制和忍让态度,主张“韬光养晦”、“搁置争议”,甚至设想把问题“留给下一代人去解决”。应当说,在过去的情况下,中国坚持以发展为要务,强调解决领土争端问题,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和保持周边稳定的大局,这自然是必要的,这种作法也为中国赢得30年的发展机遇。时至今日,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去看问题,那个时候确立的“大局观”,也是一种前瞻性和务实性选择。然而,任何事情都是利弊兼有,最大的“利”往往也潜含着最大的“弊”,无非此一时、彼一时而已。中国争取了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但领土争端问题却被长期积累下来,尤其是中国在这方面的“不作为”或“软作为”,给对方提供了得寸进尺的条件,也为领土争端问题的集中爆发埋下隐患。这次“钓鱼岛事件”虽属偶然但决非孤立,类似情况今后在不同方向和海域还会经常出现,领土争端问题正在成为影响中国安全和发展的重大挑战。形势在发展变化,中国的战略和策略也必须与时俱进。过去,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国压倒一切的问题,为了粉碎各种分裂势力危害国家统一的图谋,中国表现出最大的决心和最坚强的意志,甚至不惜因此而影响“大局”。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在反对“台独”和“藏独”、疆独“的问题上,进行了十多年坚持不懈的斗争,最终造就了今天形势向好的局面。对此,我们尽管还不能掉以轻心,但就政治、外交和军事斗争的主要任务而言,其重点似在发生变化,解决领土争端问题亟待提上决策的主要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