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机的发动机我们已经知道是留里卡-萨图恩联合体的AL-31FN了,照片上机尾的不锈钢隔热环是AL-31系列发动机高温部分的外部特征。这种发动机重量约1740kg,而推力和其他AL-31发动机一样,是122.55kn。AL-31FN发动机结构上采用带可变弯的进口导叶片的涡扇发动机,进口导叶片有23片,前缘固定后缘有调整片,叶片上有从压气机第7级引气的除冰结构,4级全钛合金风扇,前三级叶片为长弦带防振凸肩的叶片,压比3.6,涵道比 0.6。9级高压压气机,压比6.6,总增压比23,环形燃烧室,高低压涡轮都是单级的,涡轮前温度1665k,发动机空气流量112Kg/s,军用推力 76.2kn,最大加力推力122.55kn。耗油率0.0695kg/n.h,加力耗油率0.198kg/n.h。AL-31FN在苏霍伊飞机上的出色表现证明了这种发动机异常优异的工作稳定性,对各种恶劣工作条件下的适应性,它能在眼镜蛇那样的超过90度大迎角下正常工作,轮机动的360度旋转更是进气条件恶劣到极点,而AL-31F发动机都完美的运作并展示了,这个特性对于新飞机的研制非常重要,尤其是单发战斗机。歼-10计划从86年执行至今,飞机首飞到现在已经超过8年以上,并未有坠毁之类的消息传出,对比当时中国内的一些对老旧的涡喷发动机的改进装机却屡屡有坠毁的传闻,可见AL-31FN的稳定对于歼-10意义非凡。 按照最初的计划,中国人也许从没有打算过会使用俄罗斯的发动机。回忆一下80年代的国际政治环境,80年代中期,中国和苏联的关系还没有像现在这样亲密,相反互相敌视的情绪相当高涨,中国在远东部署有超过100万人的部队,而苏联也在蒙古有50万以上的部队。歼-10瞄准的对手是苏联空军主力米格23,米格25,也一定程度瞄准了米格-29和苏-27的身影。不过政治关系的转变往往比工程计划更具有戏剧性,到了80年代末,在戈尔巴乔夫的主导下,中苏关系再度亲密起来,中国获得苏-27战斗机的出口就是一个很大的证明,在此之前苏联是绝对不卖这种当时极为先进的大型远程战斗机的,因为他在帮助中国对抗中国的同时也有能力威胁苏联的腹地,为此苏联曾要求中国不能将这种飞机部署在北方,并关闭了相当多的对地攻击的功能,使其只能使用火箭弹或者炸弹作前线临时支援用途,而不具备特别的攻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