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阳县位于辽宁省中部,辽东半岛北端,北靠辽阳市的太子河区、灯塔市和弓长岭区,东临本溪市,南接鞍山市,西隔浑河与辽中县相望。区位优势突出,地理特征明显。
当前是辽阳县经济增长阶段的快速成长期,实现富民强县、进入百强县和率先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必须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实事求是,审时度势,客观地谋划好辽阳县未来20年城市发展目标和建设蓝图,协调好空间布局,是将辽阳县建设成为辽宁省中部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文化产业基地、教育基地和物流基地的重要保证。
辽阳县位于辽东半岛隆起带与松辽平原沉降带结合部,地质构造属华北地区辽东分区,境内地表形成了东南高,西北低的态势,西北部为广阔的冲积平原,东部为起伏的山地和丘陵。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特征明显,冷暖干湿分明,夏季以东南风为主,冬季以西北风为主。县境内河流属辽河支流太子河、浑河两大水系。县域土地面积为2511.3km2。
辽阳县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1.73亿m3,是辽宁省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
辽阳县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铁、镁、石灰石、煤、钴、铜、金、稀土、滑石、石油、磷、大理石等28个品种。
辽阳县平原山地兼具,生物资源丰富,形成了东林西农的格局。
全县自然景色优美,文化底蕴丰厚。县城居东北名胜千山之首的首山。代表性的资源有金宝湾、双河、大黑山、小北河自然保护区,首山古战场、青峰寺、汤河水库、龙峰寺、“山海关外第一刹”清风寺、十里画廊核伙沟、鬼斧神工通明山以及东部群峰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从2005年80.5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205.2亿元。全县城乡建设快速发展,投资环境明显改善,使得全县新型流通业态和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辽阳县域辖12镇(首山镇、兴隆镇、刘二堡镇、河栏镇、黄泥洼镇、小北河镇、柳壕镇、唐马寨镇、穆家镇、寒岭镇、八会镇、隆昌镇),3乡(下达河乡、吉洞峪满族乡、甜水满族乡),共15个乡镇,2010年末总人口499273人。综合考虑未来人口增长速度变快的因素,得出辽阳县域规划总人口约为:近期2015年人口为:60万人;中期2020年人口为:65万人;远期2030年人口为:80万人。域的城镇化水平达到45%,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0%,203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70%。
整合辽阳县域的空间结构要素,规划形成“两轴两翼,一主两副两点”的县域空间发展格局。
两轴:一主一次,主轴为沈大发展轴辽阳段,依托沈大高速、长大铁路、202国道的交通设施建设发展区域连接轴线。次轴为辽中地区环线高速公路沿线发展轴辽阳段,借助高速公路出入口及沿线交通区位的优势串联起多个专业化职能的城镇。两轴是辽阳县产业和城镇发展的重点地带。
两翼:西翼主要由西部平原农业区构成,作为县域主要农业生产和地方产业集中区;东翼主要东部山林经济区,以发展生态产业、旅游为主,适度发展采矿业。
一主:辽阳县的中心城区即辽阳县城,是辽阳县域综合性功能中心。
两副:即刘二堡镇、下达河乡两个县域副中心,分别起到带动两翼发展的作用。
两点:即西部的黄泥洼、东部的寒岭两个县域重点。
按照现有的城镇空间分布与发展趋势,将县域城镇划分为五大功能区:
(1)首山新城功能区
主要是首山镇和兴隆镇,为政治、经济、商业、文化、居住中心。
(2)主导及新兴产业功能区
主要是刘二堡镇和穆家镇。为制造业、轻工产业集中区和新经济起步区,为辽阳县未来支柱产业重点发展区。刘二堡镇和穆家镇同时也是辽阳县的奶牛优势区。
(3)矿业开发功能区
包括寒岭镇、甜水满族乡和吉洞峪满族乡3个东北部和东南部乡镇,是辽阳县矿产资源富集区和重点开发区。
(4)高效农业功能区
包括小北河镇、黄泥洼镇、唐马镇和柳壕镇四个西部乡镇,全部为辽阳县农业重镇,兼有农副产品加工业、轻纺、餐饮、商贸业。同时,黄泥洼镇、小北河镇为辽阳县肉牛优势区,柳壕镇为辽阳县肉蛋鸡优势区,唐马镇为辽阳县生猪优势区。以黄泥洼镇蔬菜生产基地为核心,带动小北河镇、柳壕镇发展。
(5)旅游和精品林果产业功能区
包括辽阳县东区中部的八会镇、下达河乡、河栏镇和隆昌镇4个乡镇,旅游资源特色明显,林业经济均较发达。以河栏镇为核心,带动山区乡镇蔬菜基地发展,以下达河乡为中心形成旅游接待基地。
(1)辽阳县城
县域首位城市,全县政治、经济、文化枢纽。以其特有的地域、文化和景观资源优势,在创新机制引导下,构筑辽(阳市)鞍(山市)新兴区域中心,增强工业基础,优化与升华产业结构,注入推动新力,规划建设有独特文化魅力的第三产业群,强化吸引力,实施“东优、西拓、南接、北连、中强”空间发展策略,彰显山水首山、生态首山、文化首山、创新首山魅力,使之成为宜游、宜业、宜居之城。规划人口规模40万,成为沈(阳)辽(阳)鞍(山)营(口)经济带擢升新的明星城市。
(2)刘二堡镇
沈阳经济区发展的节点新市镇,县域城镇体系中的副经济中心,对接鞍山市经济与县域西部的新枢纽。规划以装备制造配套产业、钢铁精深加工以及轻工、商贸、物流新基地。远期规划城镇人口规模8万人。
(3)下达河乡
在东南部山区培育县域重点镇,规划建成以休闲度假为主的生态型文明旅游城镇,考虑到环境承载力及游客的进入,城镇人口规模控制在3万人左右。
县域城镇按照县城、中心镇、重点乡镇和一般乡镇四级进行组织,其等级结构和规模结构见下表。
2030年县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一览表
等级 |
规模 |
数量(个) |
城镇规模(万人) |
Ⅰ |
30万人以上 |
1 |
辽阳县城(40) |
Ⅱ |
3-10万人 |
2 |
刘二堡(8)、下达河(3) |
Ⅲ |
0.5-1万人 |
7 |
黄泥洼(1)、寒岭(1)、河栏(1)、小北河(0.5)、柳壕(0.5)、唐马寨(0.5)、穆家(0.5) |
Ⅳ |
<0.5万人 |
4 |
甜水(0.3)、吉洞峪(0.3)、隆昌(0.2)、、八会(0.2) |
结合现状职能分析,规划将县域城镇分为综合型、工矿型、商贸型和旅游型四类,其职能定位下表。
2030年县域城镇职能结构规划一览表
职能类型 |
名称 |
建议职能 |
综合型 |
中心城区 |
政治文化商业金融中心,冶金、装备制造及第三产业 |
工矿主导型 |
寒岭镇 |
以工矿为主,旅游为辅 |
吉洞峪乡 |
以工矿为主 |
|
刘二堡镇 |
以冶金、装备制造、制鞋、服装等轻工产业为主 |
|
商贸农贸型 |
黄泥洼镇 |
农副产品加工,服装加工为主,工贸为辅 |
河栏镇 |
农副产品加工为主,旅游、工贸为辅 |
|
小北河镇 |
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工贸为辅 |
|
穆家镇 |
以冶金、机械加工、建材为主,农副产品加工为辅 |
|
唐马寨镇 |
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商贸为辅 |
|
柳壕镇 |
以农业生产主,加工为辅 |
|
八会镇 |
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商贸和旅游业为辅 |
|
隆昌镇 |
农副产品加工为主,旅游为辅 |
|
旅游服务型 |
甜水乡 |
以旅游及服务业为主,工矿为辅 |
下达河乡 |
以农副产品加工和旅游业为主,工矿为辅 |
(1)总体定位
规划以绿色冶金、先进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产业、商贸物流、文化教育、康体休闲、房地产、高效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构建441的县域产业体系:
“4”:提升发展四大优势产业,构建新型工业集群
——绿色冶金与钢铁深加工
——先进装备制造
——汽车电子产业
——轻工产业
“4”:加快发展四大先导性产业,构建现代服务业集群
——商贸物流
——文化教育
——康体休闲
——旅游业
“1”:积极发展一大基础性产业,构建高效农业集群
——高效农业及农产品加工
(2)空间布局
因地制宜发展第一产业,合理进行地域分工,形成中部城郊农业、西部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和东部山林生态经济三大农业区。
重点发展中部地区装备制造、金属材料加工产业和东北部矿业、建材产业区,西部适度发展以轻纺、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地方产业,东南部严格控制工业的发展。形成以兴隆工业区、刘二堡工业区为重点,小北河、穆家、唐马寨、寒岭、吉洞峪为节点的空间格局。
辽阳县2011-2030年城镇产业空间布
镇(乡) |
职能定位 |
2011-2015年 |
2016-2020年 |
2020-2030年 |
首山镇 |
辽阳县城组成部分之一,全县政治、经济、商业、文化、居住中心 |
装备制造业、汽车电子产业、市郊精品农业、现代服务业、教育培训产业 |
汽车电子产业、现代服务业、科技教育产业、培育新型产业 |
现代服务业、科技教育产业、新型产业 |
兴隆镇 |
辽阳县城组成部分之一,全县经济、商业中心 |
钢铁精深加工制造业、市郊精品农产品基地、特种养殖基地 |
钢铁精深加工制造业、装备及机械制造业、物流业、市郊精品农产品基地、特种养殖基地、 |
钢铁精深加工制造业、装备及机械制造业、物流业、市郊精品农业、特种养殖业、汽车电子产业 |
刘二堡镇 |
辽阳县副中心,制造业和轻工产业集中区,新经济区起步区。 |
制造业、轻工产业、钢铁精深加工制造业、高效农业 |
制造业、轻工产业、钢铁精深加工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 |
制造业、轻工产业、钢铁精深加工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 |
小北河镇 |
农业强镇,轻纺重镇 |
粮食、蔬菜、畜禽三大生产基地,辽阳县肉牛优势区 |
相关产业逐步退出,袜业集中到刘二堡轻工产业集中区,进一步强化小北河镇辽阳县农业强镇地位 |
|
黄泥洼镇 |
农牧业基地,加工业强镇,商贸重镇 |
设施农业、肉牛、蔬菜、服装、家具、铸钢、农副产业加工、商贸 |
农牧业、加工业和商贸重镇 |
|
唐马寨镇 |
农业经济大镇 |
蔬菜生产基地、生猪优势区、山区乡镇绒山羊、肉牛优势区 |
||
河栏镇 |
矿业大镇,交通餐饮强镇,绿色食品基地 |
多金属矿、铜矿开发;交通业和餐饮业为支柱产业;绿色食品和蔬菜生产基地,设施农业和畜牧小区发达 |
||
隆昌镇 |
矿业强镇,林业经济强镇 |
依托当地镁石资源,发展镁石深加工项目;依托当地设施农业和林业资源,发展食用菌深加工、山楂汁、南国梨汁生产项目 |
||
柳壕镇 |
农牧业重镇 |
粮食、蔬菜生产基地,形成生猪、肉蛋鸡优势区;粮食和肉食品深加工业区 |
||
穆家镇 |
农牧业重镇,新兴产业大镇,交通餐饮强镇 |
优质水稻、蔬菜、养殖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冶金、机械加工、化工、建材、农产品深加工五大支柱产业;重点引进汽车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节能环保等五大新兴产业;做强交通运输和餐饮服务业 |
||
寒岭镇 |
矿业重镇,旅游强镇 |
采矿业和选矿业,核伙沟景区旅游,山区林业经济 |
||
八会镇 |
旅游名镇,矿业重镇 |
旅游业,钾长石深加工,林业经济,土特产供应基地 |
||
下达河乡 |
生态立乡,旅游兴乡,矿业强乡,农业富乡 |
汤河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龙峰山风景区为基础,辐射全乡旅游发展;石灰石深加工,低品位铁矿及钠长石等矿产品开发;发展绿色观光农业 |
||
甜水乡 |
旅游强乡,矿业大乡 |
塔湾塔、三道岭子村的龙泉寺、庙沟村的普度寺、李家村摩天岭的蟠龙寺等旅游景点;选矿;林业经济 |
||
吉洞峪满族乡 |
矿业重镇,农牧业经济强镇 |
镁、铁、长石三大矿产资源集团式开发;种植业、畜牧业、柞蚕业、水果业四大传统产业为主,新培育食用菌产业 |
辽阳县旅游发展的品牌形象确定为:千山之首,心动辽阳县。
辽阳县城首山镇是千朵莲花山之首,千山本身是全国24座名山之一,借助于千山来宣传辽阳县,有一定基础;以“心动辽阳县”比拟辽阳旅游的吸引力和魅力。辽阳县旅游发展将化蛹成蝶,绽放辽阳县,形成“一心两翼四镇”的格局。
一心:为辽阳县城,作为旅游服务基地和中心,旅游产业的集聚中心,沟通内外,服务市民和游客;
两翼:左翼——县城西部,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右翼——县城东部,以生态旅游、宗教文化、休闲度假等为主;
四镇:四个重点旅游乡镇,唐马寨镇作为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示范乡镇,下达河乡以宗教文化旅游为重点,寒岭镇以生态环境和户外体验旅游为主,吉洞峪乡以休闲度假和乡村度假旅游为主。
以“心动辽阳县”为主旨,开发四个心动系列旅游产品:
(1)于文而动:即感受辽阳县的古文化、新文化,在文化传承中见证辽阳县的新发展。
(2)于心而动:针对现代人生活压力大、心态浮躁的困境,推出旅游放松心情的修心之旅。
(3)于情而动:以蝴蝶引申的爱情文化,以蝴蝶结象征的吉祥文化为主题,以此展现辽阳县“爱相随”的浪漫文化。
(4)于境而动: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休闲度假和山地休闲度假旅游。
(1)建设城市文化景观,塑造文化首山新形象
建设大首山森林公园,建设关东第一楼金玉楼和四组不同历史时期的烽火台,展示波澜壮阔、五彩斑斓的首山文化;扩建清风寺,形成院落式的寺庙格局,充实其文化内涵;整治兵马河,重点建设兵马河文化景观长廊,以辽阳县历史为主线,架设跨河桥梁为节点;新增水系“首山秀水河”,整合和新建以展示释、儒、道文化和提供市民活动场所为主要功能的新文化景观场所;打造七大城市街道景点,讲述辽阳县历史文化,再现“中国东北第一城”;在采石的残壁上,建设摩崖石窟艺术长廊,打造辽鞍路入首山的第一文化地标;提炼文化符号和要素,重新命名街道,布置具有文化品位的城市街道家具。
(2)完善城市文化设施系统,提升城市文化内涵
建设文化博览馆、图书馆、电影院等城市文化公共设施,以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建立以高中为中心的文化教育特区,因地制宜的培养人才,建设职业教育基地。
(3)建设文化社区,打造首山文化典范住区
居住区规划与设计充分挖掘首山文化,建筑和景观设计突出文化属性。建设马伊屯清风寺周边居住社区和向阳寺村改造社区,使其成为富有首山特有文化的社区。
(4)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光大民俗特色文化
建设文化产业园;在槐花节基础上,策划城市节庆活动,发扬原生态地方非物质文化,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推出一批文艺精品和文艺人才,扶持文艺演出,把地方民俗特色文化发扬光大。
中心城区涉及首山镇和兴隆镇的10个社区,6个行政村,2010年合计总人口为111507人。
自2000年以来,辽阳县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10年现状建设用地1764.89hm2,中心城区现状人口总数为11.15万人,现状人均建设用地为158.3m2。
(1)区域战略定位
辽阳县的区域战略定位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物流加工、专业市场、教育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是城乡一体发展的现代化区域,是辽宁省通海经济通道和沈辽鞍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2)辽宁中部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3)辽宁中部地区重要文化产业基地
(4)辽宁中部地区重要教育基地
主要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5)辽宁中部地区重要物流基地
沈大高速公路、本辽辽高速公路、长大铁路、辽鞍路。发挥公铁联运的综合交通优势,建设加工物流产业园区,培育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大力发展以专业工业产品和建材业为主的专业市场,并依托物流产业适当发展物流加工。
辽宁中部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基地,辽鞍城市群文化教育商务游憩高地,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城市。
(1)人口规模
近期2015年辽阳县城人口规模为20万人,
中期2020年辽阳县城人口规模为30万人,
远期2030年辽阳县城人口规模为40万人。
(2)用地规模
本次规划到2015年,县城建设用地规模达到21平方公里,
到2030年,辽阳县城可争取的最大建设用地规模为42平方公里。
(1)用地选择
南接:南部紧邻鞍山市区。
北连:远期可以和辽阳新区相连接。
东优:东部紧邻城市景观边界首山,因此要打造园林城市,要着重打造对于首山及周边山体的保护,优化城市绿色基底。
西拓:西部对外交通便捷、与鞍山西部工业区联系紧密、有效实现城市空间对接,可加强未来城市群一体化。
中强:中部老城区作为现阶段城市发展和功能提升的重点,建设辽鞍城市群的核心功能区。
(2)规划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一山、一轴、两心、三区”的空间结构
一山:以文化和自然生态为主题的首山。
一轴:一条城市发展轴沟通辽阳市与鞍山市。城区辽鞍路向东北连通辽阳市的外环路,向南对接鞍山市的外环路,是实施城市发展战略、拓展城市功能的主要发展轴。
两心:两心分别是铁东城市行政文化中心和铁西城市商务物流中心。
三区:指三个不同功能定位的城区,分别为铁东区、铁西区和工业园区;其中前两个以城市生活为主,工业区以生产和研发为主。
(3)规划功能布局
铁东区城市组团:马伊屯新城风貌展示区 ;城市群商务发展区 ;老城区 ;文体行政办公区 ;城市商业功能服务区 ;城市居住区 。
铁西区城市组团:市场、物流园区 ;产业园区 ;城市居住区 ;城市商业功能服务区 。
(1)居住用地。规划居住用地面积占总规划建设用地的22.47%,人均23.3m2。
(2)公共设施用地。规划提高公共设施用地比例,由现在的3.87%提高到14.62%。实现向中等城市的服务性质的转变。
行政办公用地:整合行政办公用地,规划行政办公用地为65.18hm2,占建设用地比例1.57%,人均1.6m2。
商业金融业用地:提高商业设施等级,新增商务办公、贸易咨询等新业态,做大做强专业市场,规划商业金融用地为426.31hm2,占建设用地比例10.26%,人均10.7m2。
文化娱乐用地:规划文化娱乐用地为50.97hm2,占建设用地比例1.23%,人均1.3m2。
体育用地:规划体育用地为17.76hm2,占建设用地比例0.42%,人均0.4m2。
医疗卫生用地:规划医疗卫生用地为18.31hm2,占建设用地比例0.44%,人均0.5m2。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规划教育科研用地为28.52hm2,占建设用地比例0.69%,人均0.7m2。
(3)工业用地。规划工业用地为824.48hm2,占建设用地比例19.84%,人均20.6m2。
(4)仓储用地。规划提高仓储用地比例,适应快速发展的物流建设和区域发展、本地工业增长的需求,规划仓储用地为130.57hm2,占建设用地比例3.14%,人均3.3m2。
(5)对外交通用地。中心城区规划的对外交通用地为98.26hm2,占建设用地比例2.36%,人均2.5m2。
(6)道路广场用地。规划道路广场用地为761.29hm2,占建设用地比例18.32%,人均19.0m2。
(7)市政公用设施用地。规划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为89.54hm2,占建设用地比例2.15%,人均2.2m2。
(8)绿地。规划绿地为709.55hm2,占建设用地比例17.08%,人均17.7m2。其中,公共绿地为190.9hm2,占建设用地比例4.59%,人均4.8m2。
(1)公路交通规划
过境交通组织:辽阳市—辽阳县城—鞍山市之间形成西部、中部、东部三条区域交通走廊。
长途客运站:保留现状人民街客运站,在铁路西侧地区商业中心新设一级客运站一座。
(2) 道路系统规划
路网结构:路网整体基本以方格网形式布置,在铁路东西两侧分成两个大区,两个大区之间有四条贯通的东西主干路,分区内根据土地使用布局规划和交通需求,分别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方格网道路格局。
快速路系统:以鞍山北环路和辽阳南环路为起止点,在两个城市之间构建西部(铁西外环路即沈营改线)、中部(辽鞍路)两条快速通道。
主干路系统:四条跨铁路的主干路;铁东区五横四纵主干路; 铁西区四横六纵主干路。
次干路系统:铁东区共设置了8条次干路,铁西区共设置了14条次干路。
支路系统:本规划中将支路系统分为两类:已建设、定线和未建设、定线的支路系统。
(3)道路网规划指标
本次规划主干道路网密度为1.1公里/平方公里;次干道路网密度为1.2公里/平方公里;规划支路路网密度控制在3公里/平方公里以上。
(4)道路宽度及断面型式
城市主干路:30-50米,一般道路红线宽度为30—40米;次干路:20--30米;支路:15-20米,一般为15米。
快速路、主干路、重要次干路和景观道路采用三幅路、双幅路横断面形式。
快速路、主干路两侧的建筑后退10米,次干道后退5米,支路后退3米。
(5)道路交叉口规划
本辽辽高速公路在城区北面有一处出口,与城区道路采用互通式立交。沈大高速公路在城区西面有一处出口,与兰唐路采用互通式立交。规划辽鞍路新线与辽鞍路旧线、前进街、东环路与人民街、西外环路与西部几条对外出口通道交叉均采取立交形式。所有干路以上道路穿越铁路时采取上跨式或下穿铁路的立交形式。
(6)城市广场
规划21处主要城市广场,分别为:火车站前广场、东部行政文化广场、首山公园广场、铁西行政中心广场、三新路东侧文化广场、清风寺前广场及小型游憩广场15处。
(7)城区公共交通规划
公共交通场站规划:规划8处公交场站,铁西3个,铁东区5个;其中公交枢纽站2处,一处中心站、首末站5处:
公交线网规划:在四条贯通城市中心东西的主干路上应设置8--12条公交线路,其他各主干路上应设置至少一条公交线路,形成覆盖全城的公交线网,与各枢纽站、中心站和首末站有效衔接。
公共停车场规划:规划布置社会停车场15处,其中铁西8处,铁东7处,主要安置在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密集地区。
加油站规划:规划公共加油站15处。
(1)绿地系统结构
规划形成“一山、两环、九带、十园”的绿地系统格局。
一山:以首山风景区为主导的山体公园绿地。
两环:铁东区借助与兵马河所形成的环形水系;铁西区由干沟河和现状水系、水塘所形成的环形水系统。
九带:兵马河水体景观绿化带;向阳湖水系绿化带;干沟河水体景观绿化带;沈大高速绿化带;本辽辽高速绿化带;哈大高铁绿化带;高压走廊绿化带;沈营公路绿化带;
十园:在县城周边和内部形成10个公园。
(2)景观系统规划
规划景观定位为:将山水资源与县城建设充分融合一体,形成“融山通水,有势、有趣、有情”的独特城区景观。
景观轴线:中心城区兵马河山水空间轴线;人民街公共景观轴;辽鞍路绿色景观轴。
集中景观区:将城区自然山体的制高点首山(凉亭山)定位为中心城区的景观基点,以之为中心建构半径 2.5km的景观核心区,向南连接首山系列山体,向北连接兵马河水体景观公园、向西连接老城中心,向东连接规划中的摩岩石刻山体公园。
景观中心:规划形成多个集中展示城市品质、城市文化与城市历史的景观中心,分别是兵马河水体景观中心、首山文化公园景观中心、首山公园摩崖石刻展示中心、铁东区景观中心、铁西区生态居住组团景观中心和铁西产业园区景观中心。
景观节点:规划重点形成若干景观节点,分别是商贸城节点、兵马河公园节点、火车站前节点、工业区入口节点等。
门户空间:主要有北部的沈营公路与辽鞍路门户、南部的辽鞍路门户、东部的人民街门户、西部的兰唐线门户等。
景观风貌区:铁东老城特色文化风貌区;铁西新城现代文化风貌区;铁西新兴产业园特色风貌区。
(1)规划管理建议
规划法制:健全规划法律责任,树立城市总体规划的权威性,近期建设规划、建制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必须严格遵守《总体规划》的相关规定;根据行政许可法要求,及时深化城市总体规划成果,转化为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文件;
用地管理:以总体规划作为城市用地管理的根本依据,强化政府土地储备等集中统一管理措施的实施力度,规范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行为,有计划地投放土地;
人才引导: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支撑辽阳县产业升级和高端产业发展;保持外来人口的适度规模,发挥辽阳县未来在沈阳经济区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
城乡统筹:逐步消除城乡在土地、户籍、就业等方面的二元管理的体制障碍;依据生产模式、景观风貌、区位条件的特点制定不同的乡村整治模式,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服务业,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规划实施建议
同城化机制:探索建立产业分工合作、基础设施共享衔接、水资源管理、灾害防治、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区域协调常效机制。
资源环境:严格执行总体规划确定的“四区”政策,保护区域性不可再生资源;对工业用地设立严格的环境准入门槛;加强区域环境协调,建立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
部门协调政策:建立城市规划、发展改革、土地管理、建设管理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强化城市总体规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的衔接;
规划衔接:依据总体规划,尽快编制各种相关规划,加强上下位规划之间的衔接,抓好重大开发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
公众参与:在城市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都应切实加强公众参与,在完善规划审批制度和规划公开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的监督检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