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首山医生 > 儿科 > 详细内容
脑瘫患儿能治愈吗(能象正常儿一样)
发布时间:2010/7/22  阅读次数:997  字体大小: 【】 【】【
脑瘫患儿的表现多样,十分复杂,难以涵盖。临床医师们为了说明不同的障碍的差别、轻重程度及脑损伤的部位等,对脑瘫的表现加以分类,以不同的分型对脑瘫的临床症状加以描述。迄今为止,国际上对脑瘫的分型还未能统一,争论颇多,我们仅将目前较为一致的分类介绍如下:
1 根据运动障碍的特征分类:
⑴痉挛型:此型在脑瘫患者中最为常见,约占65%。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迟缓,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四肢肌肉明显僵硬,即肌张力增高。下肢可以呈交叉状态,走路时成为剪刀样步态。双足明显下垂,犹如芭蕾舞演员的尖足。上肢握拳且手心向下。受累肢体关节活动度减低,且在被动活动关节时,可感觉到明显的抵抗,犹如打开一把折刀---开始时阻力很大,到了一定角度后阻力突然减低。这些现象在睡眠时可以消失。
⑵手足徐动型:此型约占脑瘫患者的15-20%。以出现四肢、躯体的不自主运动为主要特点。即出现面部作怪样,颈部出现不能控制的扭转。四肢出现不能自己控制的活动,且这些活动不规律、不协调,越要主动控制这些运动,上述现象越加重。由于这些现象的出现,使患者不能稳定的坐、站及行走。睡眠时以上现象可消失。
⑶共济失调型:此型约占脑瘫患者总数的5%。主要表现为平衡功能障碍,即患者不能保持固定的姿势。站立时,必须不停的调整身体,以维持站立的姿势。行走时,两腿分开,迈步行走,如同跨过门槛。且足的落地方向缺乏准确性。动作呆板、缓慢如同机器人。
⑷强直型:此型约占脑瘫患者总数的5%。是脑瘫患者中最严重的一型。患者四肢及躯干的肌肉严重痉挛,以至于被动活动度非常小,阻力巨大。多和并有智力低下。
⑸震颤型:临床少见。主要表现为肢体的持续性颤动或抖动。
⑹迟缓型:临床少见。患者肢体肌肉无力,检查肢体明显纤软,关节活动度较正常人增大。有的专家认为是脑瘫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的早期过度表现。
⑺混合型:同时兼有以上各型中两种以上的表现特点。以痉挛型和手足徐动型混合较多见。
⑻无法分类型:个别脑瘫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无法归于上述各种类型,有的专家称之为“无法分类型”。
2 根据受到影响的肢体分类:
⑴单瘫型:仅有一个肢体受累,出现运动障碍。以一侧下肢多见。
⑵截瘫型:表现为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上肢基本正常。
⑶偏瘫型:一侧的上下肢受累,出现功能障碍。
⑷三肢瘫型:患者四肢中有三个肢体受累。常见为一侧上肢和双下肢。
⑸四肢瘫型:患者四肢均受累,出现运动障碍。
⑹双重偏瘫型:患者四肢均受累,出现运动障碍。但双侧的程度不同,一侧重于另一侧。
脑瘫的表现由于病因及分型的不同而各种各样,但早期多见: (脑瘫婴儿前半期(6个月以内)的早期症状。)
1.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这是肌张力低下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 4个月以上,则可诊断为重症脑损伤,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统疾病。
2.身体发硬,这是肌张力亢进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 诊断为脑瘫。
3.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现,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 个月时叫名无反应,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4.头围异常: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
5.体重增加不良、哺乳无力。
6.固定姿势,往往是由于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 势等。在生后一个月就可见到。
7.不笑:如果2个月不能微笑、4个月不能大声笑,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8.手握拳:如果4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有重要诊断 意义。
9.身体扭转:3-4个月的婴儿如有身体扭转,往往提示锥体外系损伤。
10.头不稳定:如4个月俯卧不能抬头或坐位时头不能竖直,往往是脑损伤的重要标志。 11.斜视:3-4个月的婴儿有斜视及眼球运动不良时,可提示有脑损伤的存在。
12.不能伸手抓物:如4-5个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诊断为智力低下或脑瘫。
13.注视手:6个月以后仍然存在,可考虑为智力低下。 有些脑损伤较轻微,在婴儿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但在婴儿后半期(6-12个月。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任何透过首山创业网的网页而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均系用户自行发布,首山创业网对其合法性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古典文学

本站由中网提供网站空间与技术支持,马上申请与我一样的网站

 收录查询                                                      网站管理 辽ICP备10006314号